Skip to main content

生活裡,遇見阿德勒的溫柔

觀瞻

一根刺

文中提到一根刺,當你的神經上扎了一根刺,即便是葉子輕拂,仍會使你感到痛不欲生,面對這根刺我們有兩個選擇,一種是築起高牆,以避免任何機會弄痛了自己,另一種是直接拔除這根刺,短期雖然痛苦,卻有機會一勞永逸。

人的最終目標

阿德勒說:人的最終目標,即是在群組裡找到歸屬與自我重要性。

三種干擾性生命風格

  • 討取者:往往透過依賴別人,或索取別人對他們的幫助,來獲得內心的安全感。
  • 逃避者:對於失敗的感覺厭惡極了,無法成功的恐懼,令他們極度想逃跑,心中所想的最能避免失敗的方式,就是以不冒險的方式來追尋。
  • 支配者:為了在人群中確保自己的地位是安穩的,他們容易透過追求權力、操縱他人的意願、操縱情勢來達成目的。

安逸性格如何改變

生命中最大的不變就是改變,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挑戰是必然,應該將其視為生命的一部分,當自己回首,會發現一路以來總是在面對的挑戰與壓力,並非無法面對。

試著設立一些可達成的小目標,透過達成這些小目標,感受其中的成就感,幫助自己走出書市區,提升各項能力。

人與場域皆為不可分割的

本是各自獨立的物品,卻因彼此同時存在於同一場域之中,我中有你,你中有我,便難以區辨出誰為主體、誰為客體。

當我們與人共處時,知道自己是獨立的存在,也願意敞開自己與他人合作,並接納自己與他人共同存在,就能在生活的流動之中感到安適。

批評與防衛,是脆弱的展現

不論是哪一種特性的人,內心都有個最脆弱的渴望,那我的呢?

文中提到禪者及蠍子的故事,禪者道:螫人是蠍子的本性,慈悲是我的本性。我的本性不會因為牠的本性而改變。

沒興趣

真的沒興趣,不是在你遇到挑戰的時候,跟自己說不適合自己,而是在你已經跨過挑戰、克服困難,在你覺得自己能勝任後,依然感受不到熱情,那時才能說是真的不感興趣。

圓滿之路

人邁向圓滿之路,應該是展現對社會的興趣、與他人的連結和社會共融感。

能量與信念

自己的價值和工作的意義,得自己給予!要相信,我們所謂的工作,一定有自己才能做到的部分,不是讓任何人可以取代的。

伴侶關係

用合作關係來看待伴侶關係,光有愛的感覺是不夠的,不僅僅是浪漫情感的表達,更是一份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任務。

思考自己願意跟什麼樣的人合作,

  • 個性
  • 特質、氣質
  • 一起做什麼
  • 互動模式
  • 最好的朋友

如果每一個配偶對其伴侶的興趣都高於對自己的興趣,那麼,他們之間會有真正的平等。

錯誤背後的意義

只有當我們明白每個錯誤都以某種方式指引我們未來應該做什麼時,我們才能理解理解錯誤的意義。

當我們卡在眼前的痛苦事件時,我們可以這樣問問自己

  • 未來的自己回顧時,會怎麼看待這個問題
  • 眼前的困境,與我人生的總長度相比,它佔據了多少份量
  • 我未來想要達成什麼目標,這個目標如何影響我現在的決策

獨屬於我的心得

本書前段,不斷提及情緒的引爆點,通常來自於自卑,在閱讀當下,我思考的點不是自己如何避免自卑,因為我早已明白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困難要適應,此處說適應而非克服,或許也是我認為人終有無法解決之困境,不過我覺得現階段我缺少不是如何善待自己,而是上面那句作者沒有多提,只是剛好引用到的,如何在群組裡找到歸屬感。

今日在工作時有一段小插曲:我之前修改的程式碼,有出現一些問題被主管交派給公司裡的同事,當下我覺得自己很慚愧,一部分是細節上的不講究,另一部份則也是擔心會讓同事覺得負擔加重而厭惡自己,不過也很慶幸讀到了這本書,我了解我能夠做的是不要以工作中的一部份定義自己,另外也是不用妄加猜測同事對自己的看法,我很常跟與我分享的朋友們說,我認為自己只要一直做一個自己也能喜歡自己的人,那就足夠了!

我無疑屬於逃避者、以及安逸性格,很開心的事情是,一路以來我也不經意的就用了書中所提的方式學會了許多技能,但我仍覺得每一個新的一年,都還是應該變得更好,除了書中提到的思考角度,我認為還更重要的事情是永遠要記得所有前進的道路重點是過程,而非有沒有達到那個終點,期待那個渺茫的終點到來,一是顯得狹隘,二是即便真的達到了,也是悵然若失吧。

禪者與蠍子的故事,對我最近的經歷很有助益,雖然擔心在聊天中說三道四會被人有猜想,但我自己並無真的對於我闡述的行為抱持惡意,如果他人對我口中的意思產生曲解,那也並不是我所能控制的,話雖如此,之後更努力地謹言慎行,仍然是必要的。

閱讀其他相似書的過程中,逐漸領悟到所謂正面的能量,或者是擁有屬於自己價值的信念很重要,就像讀小說中所謂的"錨",能堅定自己的價值觀,才不會因為外在的紛擾,而迷失了方向,這是我想給這段的"能量與信念"那段節錄的回應。

伴侶關係裡,提到的並非是愛情三元素的親密、激情、責任,提到了合作關係,之前偶爾朋友提及我喜歡什麼類型的人,我總說我喜歡有反差感的人,我想就是因為我本身過於無聊,所以喜歡有趣的人吧,不過該段落也呼應我去尋找兒時最親近的朋友,仔細想想我那時多半還是跟認真負責的人一起互動,所以好像跟我後來得出的結論類似,或許我還是只有喜歡跟我類似的人吧。

錯誤背後的意義講的很棒,我非常喜歡其中的,每個錯誤都只指引我們這個道理,我覺得進入工作進入了穩定期以後,我也越來知道偶爾犯錯並不會怎麼樣,只要有一顆穩定的心,去解決突發的問題,就可以了,也算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嗎?哈哈哈,但或許也正是這種心態,才導致失了細膩,所以這段也算是點醒了我,需要更盡全力的負責每一個流過自己手裡的工作。